学术论文连载

尹昌衡与王阳明比较研究

尹昌衡与王阳明比较研究

尹昌衡与王阳明  

                                         
《大都督尹昌衡》纪录片编导组对尹俊春的采访
时间:2015年9月15日
地点:桃花源东山村2号书房
 
 
采访者:你写《尹昌衡其人其事其思想》这本书,从“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尹昌衡的一生。如果从与历史人物比较的角度来看的话,你会把尹昌衡和谁比较?
尹俊春: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人很少,所以人们称之为“三不朽”。
如果要比较的话,我认为最接近的是王阳明。世称王阳明为“真三不朽”。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比较,有几点原因:
其一:知道王阳明的人较多,但读过《王阳明全集》的人就少一些;了解尹昌衡的人不多,读过《尹昌衡集》的人就更少了。而通读过他们两人全集的,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一人。(在电视上展示他们的全集)他们的书是融汇儒释道之集大成,没有读过儒释道的经典著作,很难读懂。我有幸是读过了上述经典后再读他们俩的全集,因此,还算有一定的基础对他们两的著作与思想做一个粗浅的比较。
其二、尹昌衡青少年时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都是自幼熟读经史百家。尹昌衡是中国最后一代用文言文著书立说的,文化传承与王阳明一脉相承。
其三、王阳明是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文経武略,样样精通;尹昌衡军人出身,亦文武双全,而在文方面的成就已超越武功。
其四、通过尹昌衡与王阳明的比较,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轨迹。尹昌衡是站在王阳明这样的巨人肩膀上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有发展和创新。
其五,我并不想借王阳明来抬高尹昌衡,尹昌衡对自身扬名立万早已看破、放下。他最希望的是,更多人阅读他的著作,了解他的思想,对社会有所补益。因此,我只想通过对他们两人粗浅的评介与比较,引起更多人关注尹昌衡的著作与思想。
 
 
采访者:那么,在“立功”方面,两人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
尹俊春:王阳明是军事奇才,一生战功累累,却从无败绩。他一生最大功绩有三:1、1516年 赣、闽 粤 湘 四省交界发生民乱。王阳明率军平定漳州詹师富、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2、1519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吉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3、1527受命镇压广西思恩、田州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1529死于返乡途中。
尹昌衡一生两大功绩:
1、1911年四川成都校场兵变,尹昌衡率兵平叛,挽狂澜于既倒,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权。     
2、1912年西藏叛乱,率军西征,历时一年多,纵横几千里,大小百余战,平定叛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
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核心准则应是大致相同的:1、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2、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统一。尹昌衡这两条都做到了。
因时代的局限,王阳明只能是维护皇权统治,而建功立业。尹昌衡则是推翻皇权统治,建立划时代之功勋。由此,两者在“立功”方面,似难同日而语。
 
 
采访者:王阳明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问,尹昌衡在“立言”方面有哪些建树?
尹俊春:宋明理学致力于儒释道的融合。王阳明超越前人,到达了融合儒释道的最高水平和境界。他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伟大思想,提出“致良知”,把良知提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是心之本体,理性之本体,存在之本。良知亦是德性之本,是一切德性的本源根据。有良知,本身就是至善。王阳明更具形而上思维的是提出“心外无物”,这是一种无限圆融的心灵境界。王阳明在讲到“心与物”的关系,说“仁人是与天下之物为一体”。王阳明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从“心外无物”再到“心物一体”,由此完成他伟大的“心学”体系。
           尹昌衡的知识结构,在传统文化方面与王阳明相同。但他20岁赴日留学,又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留学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完整接受旧学和新学的最具特色一批人。在这个基础上,尹昌衡“外说宇宙之极,内探生命之精”,独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概念,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撰写了近三百万字的著作,其中包括原创性的哲学专著《唯白论》。尹昌衡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融合儒、释、道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合一的思想。他把“合一”的核心概念命名为“白”。他论证了“白”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精神的本源,两者“一源二合”。他在确立“白”作为形而上核心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与“白”相应的“垢白、染白、净白、旅白”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以“白”为核心的完整哲学体系,把中国哲学对本体论的探究,特别是宋明理学把本体论最终概括为“理、气、性、心”四大派别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限于时间,这里无法展开论述。如有兴趣,可以看我书中关于“白与本体论”“白与一元论”“白与存在”以及“尹昌衡哲学思想的贡献”的相关章节与论述。  
尹昌衡是站在思想巨人王阳明的肩膀上,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由“心学”的儒释道三教归一思想,发展到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五教归一思想,不仅具有独创性同时具有前瞻性。尹昌衡是中国思想从古代到近现代转变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承上启下的传承者、守望者、捍卫者和创新者。
 
采访者:王阳明的德行高尚,终身践行了自己提出的致良知,尤其是自己做出了“知行合一”的表率。尹昌衡在“立德”方面是否也有值得后人称道的地方?
尹俊春:用王阳明临终遗言概括其一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树立了“立德”的标杆“致良知”,并且道出“立德”的方法“知行合一”。而且还有更具体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正心、诚意)虽然,他的大弟子钱德洪与王畿(龙溪)对此有不同看法,甚至由此引起“心学”分化。王阳明的研究者也是各有说法。我不是王阳明的研究者,但我认为,这“四句教”正是由形而上转到形而下,由发掘良知到践行良知;是对如何实现“知行合一”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最完整的诠释。
            尹昌衡则认为最高的德是“净白”,这是人本源的澄明状态,通体透彻。人之所以不能够达到“净白”的最高境界,就是因为“染白“、“垢白”。所以去染、去垢,最终达到净白,是“立德”的最高目标。他同时提出“唯乐统万”。并且指出,对“乐”的不同追求,决定了人的不同层次与境界。如追求自私的小乐、暂时的快乐和自己的独乐,是一种层次叫“小、暂、独” 乐;如追求博大的乐、永恒的乐、大众同乐,是另一种境界叫“大、永、众”乐。尹昌衡特别论述了“白乐合”,即“唯乐统万”与“万法唯白”的关系。他认为追求“净白”的过程,不仅是追求最高的德,也是由追求“小、暂、独”乐,迈向追求“大、永、众”乐的过程,也是追求至乐的过程。由此,追求大德与追求至乐是一致的。尹昌衡自身也践行了这个过程。
他既做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尽责中求满足;又实现了道家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在义务中求心安;也完成了佛家的心无挂碍,圆融不二,在无我中求至乐。这一切既是他立德的过程,也是他立德的结果。
 
(说明:尹昌衡纪录片导演康建宁拍制完这段采访后,当时觉得挺满意。但在后期制作时,没有将这段采访加进纪录片。康导说,主要考虑到受众面的问题。他认为尹昌衡和王阳明的比较主要在思想方面,相对比较深涩,大多数人还不太容易理解。)

Copyright © 2020-2021 彭州市昌衡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00355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