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想起“抗英卫藏”的尹昌衡将军

最近,印军悍然入侵中国,全国哗然,海外华人群情激奋。人们不由想起1912年“抗英卫藏”的尹昌衡将军。
当时,印度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吃着印度,眼里又盯上了西藏。他们计算着民国初立,中央政府无力捍御边远的西藏,而西藏周围的云南、四川、青海等边远省份在军械、兵力、后勤上毫无保障,也不敢用兵。于是1912年3月,组织了一支1万多人的”藏军” ,开始驱逐驻藏官员,攻击川军。6月,英军”护送” 达赖13世从印度噶伦堡返藏,随即宣布西藏“独立” ,举国哗然。
尹昌衡病卧在床,消息传到,一跃而起,大吼道: “西藏不失于腐败之满清,而失于新建之民国,是莫大之耻辱啊!”决定亲冒矢石,恢复西藏。
在旁问病的人也激奋万分。骆状元(成骧) 道:“将军若要西征,我愿随行!”邵从恩说:“这次用兵,不仅要征藏,更要治藏,我愿与将军同行!”
尹都督摊开地图,指着一个个地点说:“叛军己陷江卡 、盐井、乡城、稻城和理塘……围巴塘、昌都,东图河口……号众20万,纵横3千里……”
“我们能带多少人?”
“我亲率3个团,约3千人。” 尹都督回答说。
“3千人对数万叛军,这仗怎么打?”
“一攻心;二用计。”尹都督简单答道。
“用兵之际,粮草先行。请问都督粮草怎么办?”尹都督笑而不答。
1912年6月14日,民国政府任命尹昌衡为西征军总司令。蔡锷率滇军入藏增援。
1912年7月10日,尹都督出师西征,各界热烈欢送。
西征军由前清巡防军、新军、同志军组成,缺乏操练,怎能上战场把敌杀?尹司令下令,边行军边操练,违令者斩。行军至集合地时,一群散军游勇,己练成劲旅。
行军途中,尹都督每到一处,必办两件事: 一是遍撒斩杀前清总督赵尔丰的照片;二是与当地高僧谈经论佛。
赵尔丰征边时,杀人如麻,边民很怕他,称他“赵屠户”。连“赵屠户”都被尹都督杀了,可见尹都督更厉害。可以起到威摄作用。
他谈经论佛,恢复寺庙,发还财产,建佛堂于康定,被藏民呼为“生佛”。皆愿助军粮、作向导,就地解决了粮草问题。
藏民敬重尹都督,我深有体会。2008年,我们“重走西征路” 时,藏民告诉我们,在一些庙里还供着尹都督。1951年,我们从成都经康区去重庆,受到彝族头人的隆重接待,夜晚的篝火亮彻整个山寨。
尹都督用兵如神。征战中,巴塘一战最为惊险。
藏军围巴塘数匝,旅长稽廉、顾占文不战而退,尹都督大惊:巴塘一失,川军子弟将无一生还,急令稽、顾二人回师巴塘,曰“死战三日,我必至!” 
此时,帐下仅300人,距巴塘400里,步卒趋赶不及。尹都督乃亲率80骑载星奔趋。至巴塘,尹都督用计诡敌军,派人向当地部落散布消息说:“都督10万大兵至矣!’’
夜,全军举着火把,忽忽绕城走,藏军不知川军多寡,大惊。
三更,呼声震山谷,川军从天而降,无不以一当百,藏师一败再败,获其将呼图克。我师仅丧四、五百人,敌军死丧如积。
骆状元大为振奋,挥亳泼墨写道:尹昌衡西征平叛,全领土,维国权,如铜柱高插昆仑山,伟烈丰功永驻史册。
藏军元气大伤,被迫取消独立,不敢东犯。
趁藏军主力败亡,西征军正侍直捣黄龙,而袁世凯与英使议息兵,“金牌”屡下,严禁西进。这与700多年前岳飞被“12道金牌”催逼何其相似,常使英雄扼腕痛惜。
早在1912年6月,袁世凯令川滇军队准备入藏平叛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就警告说:“如果革命军的进攻超出一定界限,英国政府就不会对中国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援助。”
 1912年8月,尹都督兵锋己至察木多,朱尔典又发出“抗议” 照会,提出“中国政府不得干涉西藏之内政”的无理要求,要挟说:“不停止西征,英国政府就不承认中华民国,并以实力助藏独立。”
 袁世凯终于在8月30日致电尹昌衡:“切不可冒昧轻进,致酿交涉,摇动大局。”在袁世凯10余道电令催逼下,尹昌衡只得下令停止西进,悲愤交集。
英帝国主义在战场上失败后,又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获取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他提供的地图上有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界线,后来被称为麦克马洪线,要求西藏把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印度。
由于尹昌衡重兵压境,袁世凯心中有了底气,电令;不承认麦克马洪与西藏代表秘密签订的一切条约和文件。西姆拉会议就此破产,“西姆拉条约”随之无效。麦克马洪线也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但中国政府仍同意以此线为临时边界,要求中印巡逻队都不可越过。
但英印政府却不断向北推进边界、建立哨所并对已侵占的藏南土地采取实质控制,不断制造边界冲突。
1962年,林彪诱敌深入,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就把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备的口袋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林彪在得知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干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Copyright © 2020-2021 彭州市昌衡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00355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