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衡一生及著作、诗歌

尹昌衡简介

 
       尹昌衡,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州人,1884年出生。1903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次年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1907加入铁血丈夫团。
       1909年回国,任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1910年回四川,任四川都督练公所编译科长兼讲武堂教官、陆军学堂总办。1911年11月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任陆军部长。同年12月,校场兵变,尹率军平定叛乱,建立四川军政府,出任都督。1912年3月合并成渝,统一全川,出任合并后的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大都督。

       1912年初,西藏叛乱,宣布独立。4月22日尹决定亲征。7月10率军西征,入藏平叛。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尹任首届参议。9月25日  北京正式任命尹昌衡兼川边镇抚使;10月10日,民国政府授予尹昌衡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
       1913年6月13日袁世凯解除尹昌衡四川都督的职务,任为川边经略使。7月11日,袁世凯加委尹兼川边都督。11月17日应袁世凯召入京议事。
  1914年1月13日,袁下令裁撤川边经略使兼川边都督职缺,令尹昌衡留京另候任用。2月2日罗织罪名,将尹拘捕入狱。8月16日,袁世凯下令剥夺尹昌衡军职荣典。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由继任总统黎元洪特赦出狱,恢复尹荣典,加封盛威将军。
  1917年,冯国璋邀尹赴南京,后被江苏督军聘为顾问。1918年
出任全国孔教副会长。1919年,徐世昌聘尹为总统府顾问。1920年回川。抗日战争时期,以社会贤达身份,支持抗日救国。1953年辞世。
 
尹昌衡一生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人称“三不朽”的伟绩。
 
一、立功
尹昌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大功绩
1、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之功
(1)辛亥前期宣传民主共思想及推翻封建王朝的活动
(2)平定叛乱,成立四川军政府
(3)军政府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措施
尹昌衡在辛亥前夕,在广西宣传民主共和的新思想。两年后,当辛亥革命的历史大潮在四川澎湃而至时,尹昌衡率军平定叛乱,挽狂澜于即倒,拯黎民于水火,在众望所归之下,出任四川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四川军政府的大都督。继而,为保护新生政权的稳定,断然捕杀清督赵尔丰,坚定打击封建复辟。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改革措施。四川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也起到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作用。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四川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转折关头,及军政府成立后的所有民主共和的改革行动,都是在尹昌衡的实际主持和领导下完成的。他在四川辛亥革命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言尹昌衡“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应是实至名归。
 
2、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之功
(1)率军西征,收复失地、巩固边疆
(2)扫平叛军,用军事胜利支援外交谈判、维护国家主权
(3)打击藏独势力、维护民族统一
(4)在藏区平叛与治理获得巨大的成功及对成功经验的总结
尹昌衡西征最具载入史册意义是:
1、西征是中华民国开国以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统一为目的的第一次战争。尹昌衡也明确表示:“民国初次用兵,一蹶必擒大绳。”
2、西征击溃了叛军,收复了失地,有效地遏制了英国联合西藏分裂势力以武力侵占川边,搞“大西藏”的图谋。
3、历史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尹昌衡西征胜利为民初中英外交谈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强大的英国政府面对软弱的袁世凯政府,在谈判上却束手无策,出现了弱国赢外交的奇迹。中国政府遏制了英国通过外交施加压力分裂西藏的图谋,最终取得了民国开国以来第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4、历史同样给予我们另一种启示:西藏与蒙古在相同的时期,遇到相同的民族分裂危机,同样的政府,同样的外交谈判,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西藏保住了,蒙古分裂了。原因何在?只有一条:蒙古没有出现另一个尹昌衡率领大军,去击溃叛军,夺回被叛乱分子占领的土地。袁世凯政府在蒙古外交上是有心无力,无所作为,最终被迫承认外蒙古实行“自治”。虽然外蒙名义上还属于中国,但实际上外蒙的内政与外交大权都掌握在沙俄手中。外蒙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如果没有尹昌衡西征击溃叛军,收复失地的胜利,西藏就会重蹈外蒙的覆辙。
5、西征收复被叛军占领的疆土,保证了国家疆域不受侵犯,不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也表现了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6、尹昌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的执政理念,分析边疆叛乱的原因,提出平叛与治理的策略,实施平叛与治理的方案,取得平叛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提出,反叛的原因之一是酷吏横行,没有议会监督官吏,民情没有上达渠道,没有报纸疏通下情导致民怨越积越深,最终爆发;以及应当理解宗教、支持宗教、保护宗教等思想,都是辛亥革命与西征留下的宝贵财富。
 
3、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促进文化发展之功
尹昌衡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有三:
(1)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上的贡献;
(2)在中国哲学境界理论上的贡献;
(3)融合哲学、宗教与科学开辟一条探索真理的新方法与途径。
 
二、立德
     尹昌衡认为,能否建功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凑齐才可做到,“立德”则是一个人毕生的目标。他在《止园唯白论》的“纲言”中就提出:“人不以地物生分別心,而惟以道德判高下。”他终身对“立德”的追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青年时期,儒家的忠、孝、仁、勇。2、壮年时期,道家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壮年到老年时期,佛教的战胜与超越自我、大慈大悲与普济众生。
  1、儒家的“忠孝仁勇”

  2、道家的“为而不争”
  
3、佛教的“大慈大悲”
     尹昌衡表面看是由儒而道,由道而佛,其实,他认为:“孔、老、佛、耶、囘,世之五圣也,而皆以合天成道为人之归。” 在他内心,儒、释、道之间并无高低之分。因此,在他身上儒、释、道对他的影响与作用,都是相随终身的。

 1 尹昌衡:《朴理篇》,第一卷,《止园昭诠》,内篇。

他特别强调:“吾所以不敢偏轻五教者,诚以各有精神特卓之处。” 因此,他的一生,在思想上尽量去领略万教之风采,努力集万教之精粹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人生的体悟中,他不断努力地去追求儒、释、道所推崇的道德境界,试图集万教之精华于一身。因此,儒、释、道对人生境界的追求,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程度,以不同的方式,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来。也可以说,这个努力与尝试的过程,就是他一生追求“立德”的过程。

他的一生,既做到了儒家的忠孝仁勇,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也实现道家的为而不争,彰显了人性的光华;又实践了佛教的慈悲布施,实现了人性的超越。他在对“立德”的追求中,既做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尽责中求满足;又实现了道家的达观乐天,淡泊名利在义务中求心安;也完成了佛教的勇猛精进,圆融无碍,在无我中求至乐。
这一切既是他“立德”的过程,也是他“立德”的结果。
 
三、立言
  “立言”应当用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了,它的最高准则,应当是探求真理的成果。
  尹昌衡终其一生“外说宇宙之极,内揭性命之精。”探讨了宇宙觀、人生觀、性命觀、政教觀、萬物觀、事理觀,最终形成了以“白”为核心的的认识体系,其中包括真理观和发展的自然观;以“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其中包括博爱的伦理观、超越的人生观;以“净白”为中轴,人人皆可成圣贤,为核心思想的行为体系。这些思想在他两百多万字的著作《尹昌衡集》(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得到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
 
1、认识体系
尹昌衡认识体系的构建之路:‘白’—‘旅白’—‘垢白’—‘净白’。尹昌衡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最早用近现代科学的方法,阐明了一个古今中外哲学最核心的命题: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物质世界归根结底究竟是什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最终归结于何处?最终形成了以“白”为核心的本体论、真理观和发展的自然观,完成了以探索真理为目标,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体系。
 
2、价值体系
  认识体系是宇宙哲学,价值体系是心灵哲学。宇宙哲学是追求万物之真理,心灵哲学是追求人生之真谛。东方哲学的特点是:宇宙哲学为基础,心灵哲学是目的。换言之,探求宇宙真理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人生真谛。尹昌衡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之源。正是《易经》,开启了东方哲学,由探求真理至人生真谛的道路。他说:“夫《易》者庶哲之源也。庶哲之說,内則究身心性命之微,外則闡宇宙萬物之理。究身心性命之微,因以求修養之道。闡宇宙萬物之理,因以辨化育之方。斯二者,哲學之源也,而皆出於《易》。”
 东方哲人不约而同地,以这两者合二而一的方法,在探求宇宙真理的同时,完成人生真谛的寻觅。道家的“无”是宇宙真理,道家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达天人合一之至乐,则是人生真谛;佛教的“空”是宇宙真理,佛教的“四圣谛”,告诉众生:人生之苦,苦从何来?人生之乐,如何得乐?则是人生的真谛。

 2 尹昌衡:《止园唯白论》,第二卷,第51页。
 3 尹昌衡:《止园易鉥》,《止园丛书》,第二集。

 

尹昌衡的“大乐、众乐、永乐”试图在儒释道的基础上,在宗教与哲学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一条人们更容易接受的,享受非物质快乐的道路。使人们更易通过这条道路,进入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真正自由的翱翔,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地得到解脱;让人们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美好的人间天堂。让大乘菩萨“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了生死而不离生死,入涅槃而不取涅槃。”的禅境,在他们感到,更加贴近自己生活的快乐中,得到自然的展现。让他们在对永乐的追求中,享受永乐的恬静与空灵,永乐的悠远与超越,永乐的意境与风采。
“大乐、众乐、永乐”,就是尹昌衡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就是现实的禅苑、人间的仙境。尹昌衡最大的愿望是,让人们知道世间不仅有了物质享受,人间还存在着另一种更大的享受;让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人生又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条道路,多了一种活法;多了一个更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人人期望得到的快乐为纽带,让人们更加容易了解,更加容易亲近,更加容易接受,更加容易进入这个美妙的精神家园与人间的天堂。
 “何处青山不道场,四时美景皆禅机”,在尹昌衡“大乐、众乐、永乐”的境界中,则变成了“何处快乐不道场,四时美景皆永乐。”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尺度”,意在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让神变成人。尹昌衡告诉我们,“乐是人的尺度”,意在让人通过对“大乐、众乐、永乐”的追求,让人变成神。“吾白一净,吾即皇天;众生白净,亦皆皇天。”人神之间位子的互变,从本质上看,是人以神作为对照物,完成对自己的认识与超越,回复到本真的自我。
尹昌衡以“乐”为尺度,构筑了博爱的伦理观,大乐的人生观,众乐的道德观,以及永乐的人生境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
 
综上,尹昌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四个第一:
一、率领西征大军打了中华民国开国后,保卫国家疆域完整,维护民族统一,捍卫五族共和的第一仗。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民主共和的执政理念,总结西藏叛乱原因,制定平叛政策、落实平叛方略、取得平叛胜利的西征总司令。
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口政策的。在1918年,提出计划生育,用药避孕,立法控制人口,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控制人口。
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以《易经》与仓颉为核心,融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西方哲学、现代科学为一炉,创造完整思想体系,并用近现代科学的方法,阐明了一个古今中外哲学最核心的命题: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物质世界归根结底究竟是什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最终归结于何处?最终形成了以“白”为核心的本体论、真理观和发展的自然观,完成了以探索真理为目标,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体系。
 
尹昌衡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他自始至终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二十世纪初,人们在争辩中西文化,孰优孰劣之时,尹昌衡对这样的争论毫无兴趣,早已专注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上了。他力图“摘群经之奥,罗万象之通”,以《易经》与仓颉为核心,融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西方哲学、现代科学为一炉。通过自己涵泳体究,再加上人生的历练,最后转化为义理,创立以“白”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创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利于对各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汲取与扬弃。
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量引进西方文化,彻底地批判中国的传统,提出“打倒孔家店” 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砸碎“孔家店”为激进,维护孔孟之道为保守的社会氛围下。尹昌衡却鲜明地提出:“思中国之所以危乱,不缘于新学之不精,而缘于旧学之不保,失本齐末,愈趋愈险。” 他对废弃孔学与世风日下的关系,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他说:“亲见夫民德日益坠落,人心日益阴诈,党争日益激烈,伦理日益紊乱,纪纲全坏,时局愈危。究其本始,皆缘去年临时教育,悉主张废弃孔教之故。”他认为:“今如鄙弃孔子,而我国圣人又无高出于孔子,徒使全国心理荡然无所遵循。一般青年,悍然无所忌惮,其破坏道德、灭绝伦理,有亡秦胡元所不屑为者。人心至此,不亡何待?昌衡观之,忧心如焚。”


 4 尹昌衡:《止园唯白论》,第一卷,第14页。
 5 尹昌衡:《止园自记》,《止园丛书》第一集。
 6 《尹硕权可谓知本者》,成都《国民公报》1913年6月12日;又见《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5号,1913年7月,曾业英先生摘录


当“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成为最时髦的语言,多数人还仅仅流于口号式的宣传时。尹昌衡早在十年前,就切切实实地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根本精神,落实在自己政治主张与斗争实践中,用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探索真理,用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了。他的人生的观念,也由此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他心目中的成功者,再不是万世帝王,一代枭雄。他说:“或又曰漢祖、唐宗、明帝未嘗不我我。然彼其所謂成,非真成也;以暴易暴耳!今後,天心大顯、人智大開;決非如彼盜手,遂能竊得一日之偽定也。新潮甚烈,人思大公。彼乃慾以小我遏抑大順,立見四敗齊來。”他明确指出:“成功者有三事焉:一曰保現在百姓百年安于地上,為治世之功;二曰保現在百姓壽終皆成聖佛,為教化之功;三曰保後來眾生生後安於地上,壽終皆成聖佛,為遗法之功。”
 8 
他所称道的英雄,不是唐宗宋祖,而是如华盛顿那样,建立先进的制度、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伟人;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以暴易暴怪圈的伟人。他赞扬为天下谋者,唾弃为私家天下、为集团利益无休止争斗的,欺世盗名之徒。他说:“为子孙谋者,当贻以德泽。为天下谋者,当全其大公。家天下之愚计,仁者所不为,智者亦不为也,子曷亦纵观上下,祸孰不因於是乎!” 9 
当政潮风涌,党争不断之际,尹昌衡却深深地关注着民生大计。他在1918年提出了控制人口,“提倡节生”。他在中国,最早提出控制人口理论,比马寅初的“人口论”早近四十年。他在《王道法言》、《止园理海》、《止园昭诠》、《止园唯白论》等多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的理论。
基于以上认识,他提出如何控制人口的策略。他说:“節生之法,有二道焉,一曰天節,二曰人節。”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人为地控制生育。他提出用药避孕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立法来节制生育;不但立法,还要成立专门的节生的政府机构。他说:“然人盡聖神,皆合於天,實非易事,故不得不為之法以節之。節生司,掌節生之事,元區一司,上區一司,中區一司。每歲計地之所出,計民之數。常使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九年耕而有三年之食。凡民婚配,皆制以時,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人數將盈,婦生一子一女,或二子,或二女,則投之以藥使不再生。人數减則稍縱之,常使不盈。”
 10 他还预计了计划生育的前景,说:“從之以料民节生,嚴节十年,民必減十之一二。嚴节二十年,民必減十之四五。布粟则倍增,民数又倍減,此时富裕必有不可言喻者矣。” 11 最后,他对控制生育或不控制生育的前景都做出了预言。他说:“生不節,人相食。節其生,宇宙寧。” 12 我相信,凡对因人为的因素,造成中国人口泛滥,以及其严重后果,有所了解的人;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前因后果有所了解的人,读到尹昌衡在将近一百年前的精辟分析、论述及预言,都会感到心灵深处的震撼!
 

 7  尹昌衡:《劝将篇》,《消劫新书》,1923年8月出版。
 8 尹昌衡:《成功论》,《止园成功颂》,新明书局1923年初版。
 9  尹昌衡:《论帝王》,《止园寓言》,1923年出版。
 10 尹昌衡:《节生》,《王道法言》,《止园丛书》第一集。
 11  尹昌衡:《易极》,《止园理海》初集。
 12 尹昌衡:《节生》,《王道法言》,《止园丛书》第一集。


每当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处在重大的转折关头,尹昌衡都坚定而又鲜明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忧虑。百年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担忧也都不幸言中。
尹昌衡入世的民本救世思想,远远超过出世的宗教情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入世正群,出世正心”“以出世之旨,道入世之功”他对自身扬名立万,早已看破、放下。他最希望,他的思想能够得到传播,并真正对世间起到作用。因此,众人的著作印上,“版权所有,有翻必究”时,唯独他的许多著作,印上“翻印不究”。尹昌衡的最高理想是:“唯白论出,万世戬穀;唯白论传,衆生皆天。”,“此说大行,世必太平;此说大行,人福无量;此说大行,万物昭明。”
 13 
尹昌衡用他的一生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他自己的誓言:行者雨霖济苍生,藏者著书教万世”。
综上所述:
 
了解尹昌衡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三大功勋:1、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之功,2、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之功,3、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促进文化发展之功,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他是历史上对国家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英雄;
了解他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我们可以身上地感受到,他人格的魅力与人性的光辉;
了解他纵横古今几百万字的著作《尹昌衡集》我们可以深入地认识到,这是一座近代思想的宝库;
了解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确信《尹昌衡集》是一部几百年后,仍会有人去研读的经典;
了解他思想真正的价值与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贡献,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他的思想是一座丰碑,一座耸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丰碑。
 
 
如果了解尹昌衡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之功,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之功,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促进文化发展之功,我们不会怀疑,他是历史上对国家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英雄;了解他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我们不会怀疑,他人格的魅力与人性的光辉;看到他几百万字的著作,我们不会怀疑,这是一座近代思想的宝库;了解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我们不会怀疑,《尹昌衡集》是一部几百年后,仍会有人去研读的经典;了解他思想真正的价值,与对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贡献,我们不会怀疑,他的思想是一座丰碑,一座耸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丰碑。
 

 13 尹昌衡:《止园唯白论》,第一卷,第1页。

 
附:
尹昌衡著作:
《尹昌衡集》尹昌衡著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
 
尹昌衡相关研究著作:
《四川辛亥革命暨尹昌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
《尹昌衡其人其事其思想》尹俊春著
《八千里路云和月》田闻一著
 
尹昌衡相关影视作品:
《大都督尹昌衡》(上、下集)  中央电视台播放(2016、7、15—7、16  CCTV播放)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曾就读四川武备学堂,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历任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大都督、西征军总司令、川边经略使、国民党首届参议、全国孔教副会长、授衔陆军上将。尹昌衡是辛亥推翻帝制的革命家,推动了社会发展与历史的进步;是率大军西征抗英卫藏的爱国者,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的统一;是近代“川军”的创始人,为近现代军队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尹昌衡一生
入世,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人称“三不朽”的伟绩。
出世,潜心修行达二十年之久,达到极高成就。
 
入世:
 
一、立功
尹昌衡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大功绩
1、 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之功
(1)辛亥前期宣传民主共思想及推翻封建王朝的活动
(2)平定叛乱,成立四川军政府
(3)军政府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措施
尹昌衡在辛亥前夕,在广西宣传民主共和的新思想。两年后,当辛亥革命的历史大潮在四川澎湃而至时,尹昌衡率军平定叛乱,挽狂澜于即倒,拯黎民于水火,在众望所归之下,出任四川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四川军政府的大都督。继而,为保护新生政权的稳定,断然捕杀清督赵尔丰,坚定打击封建复辟。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改革措施。四川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也起到了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作用。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四川辛亥革命最重要的转折关头,及军政府成立后的所有民主共和的改革行动,都是在尹昌衡的实际主持和领导下完成的。他在四川辛亥革命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言尹昌衡“拯厄除难,功济于时”应是实至名归。
 
2、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之功
(1)率军西征,收复失地、巩固边疆
(2)扫平叛军,用军事胜利支援外交谈判、维护国家主权
(3)打击藏独势力、维护民族统一
(4)在藏区平叛与治理获得巨大的成功及对成功经验的总结
尹昌衡西征最具载入史册意义是:
1、西征是中华民国开国以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统一为目的的第一次战争。尹昌衡也明确表示:“民国初次用兵,一蹶必擒大绳。”
2、西征击溃了叛军,收复了失地,有效地遏制了英国联合西藏分裂势力以武力侵占川边,搞“大西藏”的图谋。
3、历史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尹昌衡西征胜利为民初中英外交谈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强大的英国政府面对软弱的袁世凯政府,在谈判上却束手无策,出现了弱国赢外交的奇迹。中国政府遏制了英国通过外交施加压力分裂西藏的图谋,最终取得了民国开国以来第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4、历史同样给予我们另一种启示:西藏与蒙古在相同的时期,遇到相同的民族分裂危机,同样的政府,同样的外交谈判,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西藏保住了,蒙古分裂了。原因何在?只有一条:蒙古没有出现另一个尹昌衡率领大军,去击溃叛军,夺回被叛乱分子占领的土地。袁世凯政府在蒙古外交上是有心无力,无所作为,最终被迫承认外蒙古实行“自治”。虽然外蒙名义上还属于中国,但实际上外蒙的内政与外交大权都掌握在沙俄手中。外蒙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如果没有尹昌衡西征击溃叛军,收复失地的胜利,西藏就会重蹈外蒙的覆辙。
5、西征收复被叛军占领的疆土,保证了国家疆域不受侵犯,不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也表现了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6、尹昌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民主共和的执政理念,分析边疆叛乱的原因,提出平叛与治理的策略,实施平叛与治理的方案,取得平叛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他提出,反叛的原因之一是酷吏横行,没有议会监督官吏,民情没有上达渠道,没有报纸疏通下情导致民怨越积越深,最终爆发;以及应当理解宗教、支持宗教、保护宗教等思想,都是辛亥革命与西征留下的宝贵财富。
 
3、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促进文化发展之功
(在后面“立言”中叙述)
 
二、立德
 尹昌衡认为,能否建功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凑齐才可做到,“立德”则是一个人毕生的目标。他在《止园唯白论》的“纲言”中就提出:“人不以地物生分別心,而惟以道德判高下。”他终身对“立德”的追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青年时期,儒家的忠、孝、仁、勇。2、壮年时期,道家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壮年到老年时期,佛教的战胜与超越自我、大慈大悲与普济众生。
  1、儒家的“忠孝仁勇”
2、道家的“为而不争”
3、佛教的“大慈大悲”
尹昌衡表面看是由儒而道,由道而佛,其实,他认为:“孔、老、佛、耶、囘,世之五圣也,而皆以合天成道为人之归。”在他内心,儒、释、道之间并无高低之分。因此,在他身上儒、释、道对他的影响与作用,都是相随终身的。
 
   他的一生,在思想上尽量去领略万教之风采,努力集万教之精粹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人生的体悟中,他不断努力地去追求儒、释、道所推崇的道德境界,试图集万教之精华于一身。因此,儒、释、道对人生境界的追求,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程度,以不同的方式,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来。也可以说,这个努力与尝试的过程,就是他一生追求“立德”的过程。
他的一生,既做到了儒家的忠孝仁勇,显示了人格的魅力;也实现道家的为而不争,彰显了人性的光华;又实践了佛教的慈悲布施,实现了人性的超越。他在对“立德”的追求中,既做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尽责中求满足;又实现了道家的达观乐天,淡泊名利,在义务中求心安;也完成了佛教的勇猛精进,圆融无碍,在无我中求至乐。
这一切既是他“立德”的过程,也是他“立德”的结果。
 
三、立言
尹昌衡著300万多字的《尹昌衡集》内容广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伦理、易学、儒学、道教、佛教、耶稣教、伊斯兰教、中西哲学等广泛领域;对佛、儒、道、耶、回(基督教、伊斯兰)五教都有研究,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见解独到,形成一个原创性的、系统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尹昌衡之“白”与伏羲之“易”、老子之“道”、孔子之“中”、扬雄之“玄”、张载之“气”、程朱之“理”、陆王之“心”一脉相通,承上启下,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
       
     尹昌衡20岁赴日留学,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留学生;也是中国历史上
完整接受旧学和新学的最具特色的一批人。在这个基础上,尹昌衡“外说宇宙之极,内探生命之精”,独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概念,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尹昌衡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贡献:其一,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上的贡献;其二、在中国哲学境界理论上的贡献;其三,融合哲学、宗教与科学开辟一条探索真理的新方法与途径。
 
      尹昌衡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融合儒、释、道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合一思想,他把“合一”的核心概念命名为“白”。他论证了“白”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精神的本源,两者“一源二合”。他在确立“白”作为形而上核心概念的特色,还提出了与“白”相应的“垢白”“染白”“净白”“旅白”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以“白”为核心的完整的哲学体系,把中国哲学对宇宙本源的探究,对本体论的探究,特别是宋明理学把宇宙本源,把本体论最终概括为“理、气、性、心”四大派别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尹昌衡是站在中华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由“心学”的儒释道三教归一思想,发展到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五教归一思想,不仅具有独创性同时具有前瞻性。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有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提出过五教合一思想。但真正系统地阐明,完整地论述,并且提炼五教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唯有尹昌衡。
 
      尹昌衡在人生境界论方面,提出最高的德是“净白”,这是人本源的澄明状态,通体透彻。人之所以不能够达到“净白”的最高境界,就是因为“染白“、“垢白”。所以去染、去垢,最终达到净白,是“立德”的最高目标。他同时提出“唯乐统万”。并且指出,对“乐”的不同追求,决定了人的不同层次与境界。如追求自私的小乐、暂时的快乐和自己的独乐,是一种层次叫“小、暂、独” 乐;如追求博大的乐、永恒的乐、大众同乐,是另一种境界叫“大、永、众”乐。尹昌衡特别论述了“白乐合”,即“唯乐统万”与“万法唯白”的关系。他认为追求“净白”的过程,不仅是追求最高的德,也是由追求“小、暂、独”乐,迈向追求“大、永、众”乐的过程,也是追求至乐的过程。由此,追求大德与追求至乐是一致的。
  
出世:
 
尹昌衡继承了老子、孔子以来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传统:知行合一,做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尹昌衡不仅完成了建功立业、社会实践的知行合一,还倾全身心专注修行达二十余年之久。尹昌衡既又出世的理论,又有出世的实践。
出世是追求、探索、认识真理与用内证的方法证悟真理的过程;是践行人类另一种生活方式,证悟空性,实现天人合一、涅槃寂静的过程。
他说:“出世法者,锻炼此白而洁之,使换形迁境,而入于极乐国土也。白之出世,如水之流入江淮洋海也。”
他说:“出世正群,入世正心。”“以出世之旨,道入世之功”。
他说:“成功者有三事焉:
一曰保現在百姓百年安于地上,為治世之功;
二曰保現在百姓壽終皆成聖佛,為教化之功;
三曰保後來眾生生後安於地上,壽終皆成聖佛,為遗法之功。”
 
尹昌衡在完成300万字的著作,完成《惟白论》后封笔,潜心修行。从此:“三心不離,八觀永續。以此三心八觀為恒課,每日禪定八時。至於應事,則純用不住相布施。”20年如一日。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真正做到入世践行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出世修行也达到极高成就的人,可谓寥若晨星。尹昌衡堪称名实相符,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的重要历史地位。


尹昌衡楹联(选)

1、 秋树夜寒星对月,早花春暖露凝香。
       ——太昭先生早年所作回文诗句
 
2、 爱花爱酒爱书爱国爱苍生,名士皮毛英雄肝胆;
      至明至洁至大至刚至诚慤,圣贤学问仙佛精神。
 
3、 劈开两岸群山从他飞去;
       锁定-江春水待我归来。        
        ——民国元年太昭先生西征,营建雅江桥自题桥柱,由颜雍耆先生改书
 
 
4、肝胆光明双悬日月
     羽毛丰满万丈云霄
          ——太昭先生自撰族兄忡锡先生为书之
 
5、 西来上将空三国;
       南渡中兴第一人。
        ——太昭先生谒关岳合祠赠诗句
       颜雍耆(即颜楷)先生取为楹联
 
 
6、 不从这里来焉知自在光明路;
       更向何处去染着拖泥带水心。
           ——题于崇州下古寺
 
7、 春回锦里花千树;
       夜望瀛山月一台。
          ——太昭先生留学日本思乡所作,华阳廖性成录存
 
8、 德垂后裔斯为寿;
       学(传) 傅先绪名乃成。
          ——太昭自题

 

尹昌衡墨宝




《儒将歌》
      此诗为尹昌衡将军早年诗作,应作于辛亥革命前就学于成都武备学堂期间,可能为昌衡公存世的第一首诗作。作者自幼饱读诗书,壮志豪迈,此诗作挥洒自如,一挥而就,充满了少年尹昌衡胸怀远大、眼界开阔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作者对于学兵为将的解悟与理念,表达了以儒家理想从军报国的决心。此诗入选《止园诗钞·首册》。
      孔子戰則克,胡不對衛靈?既然说孔子用兵,战则必胜,卫灵公问兵陈,孔子为什么又推托不答呢? 注:《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载,“(卫)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少年昌衡入成都武备学堂求学,对于从军理念如何把握?同学之间也会有所讨论或争执吧!一般认为孔子文圣,自然与“战”无关,怎么可能“战则必胜”呢?昌衡却不这样认为。此诗以自问或者干脆引用同学的质问作首句,后文则引经据典,援引古来儒将实例,逐层展开,阐发了自己的儒将理念。
      儒生即大將,開口恥言兵。儒生本即大将,却惟以仁政之治为己任,耻言用兵,忌以力服人,故此孔子不答。
      孟軻製梃撻秦楚,所謂戰勝於無形。耻言用兵是一回事,另当别论,儒生到底打不打得赢呢?当然战则必胜。孟子说过,如果王施仁政,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笃行孝悌忠信,即使是方圆百里这样的小国,也可万众一心,虽棍棒之兵,亦能决胜秦、楚这样的强国。兵法有所谓“战胜于无形”之说,儒家的强国方略即是根本的取胜之道。——注1:《四书·孟子·梁惠王上》载,“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更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注2:《孙子兵法·虚实篇》:“形兵之极在于无形”。
      滅吳者誰羊叔子,輕裘緩帶傾人城。且看史上儒将实例吧!灭三国东吴是谁啊?王浚虽然有功,首功却非羊叔子羊祜莫属。羊祜身为大将,常不被甲,轻裘缓带,日常不过书生装束,然运筹帷幄,德被江表,不经意间,已倾灭孙吴。——注1:《晋书·卷三十四》载,“羊祜,字叔子。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祜與陸抗相對,使命交通,抗稱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抗嘗病,祜饋之藥,抗服之無疑心。人多諫抗,抗曰,羊祜豈酖人者!……祜以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會益州刺史王濬徵為大司農,祜知其可任,……因表留濬監益州諸軍事,加龍驤將軍,密令修舟楫,為順流之計。……(祜)卒,時年五十八。……祜卒二歲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注2: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句,“王俊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此即怀建康倾城旧事诗。
伐魏者誰諸葛公,綸巾羽扇爭權衡。六出祁山,讨伐中原北魏者又是谁啊?当然是诸葛孔明莫属。羽扇纶巾,总督兵马,为蜀汉争得一方霸业。
      我欲目空念四史,以作胸中數萬兵。既从军学兵,我愿熟读经史作儒将,雄兵数万聚胸中,日后必以此报国。——注:此两句诗,少年尹昌衡在官派赴日留学招生考试中引用过,稍改作“目空廿四史,胸聚數萬兵。”(见《止园自记·幼行记》,因主考大员认为太过狂妄,险被取消留日资格。)由文义,诗作应在前,留日考试当在其后,诗作时间或可在成都武备学堂读书期间,亦可能为昌衡公存世第一首诗作。关于尹公入武校时间,《止园文集·与李秀山书》谓:“衡少微贱,生而方正。十五从戎,便不家食。”尹公出生于1884年,十五从戎入武校当在1898(虚岁)或1899年,留日考试又在其后不数年间。
      一朝倘伺柏梁台,定歌士馬羽林才。假若苍天开眼,昌衡哪一天功成名就,奉诏御前,必定学汉武帝大司马卫青榜样,席前赋诗,歌我军界士马羽林。——注:柏梁台,[清]闻人倓《古诗笺》“柏梁诗”词条注:(由)《三秦记》,元封三年(汉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乃得上座,大司马(卫青)有“郡国士马羽林材”诗句。士马,军众之谓;羽林,禁卫军代称。——由诗意,昌衡公此诗应作于辛亥革命之前,帝制时期无疑。
  

老圃拙笔试解求正
2018.8.26初稿
2019.5.31修改
2019.12 再修改润色
 

尹昌衡早年诗作试注

《自題同胞小照》

 

深愛鍾毛裏,多情戀畫圖。

摧心嫌獨木,依肘此雙瑜。

偃蹇慚巾幗,低徊屬女媭。

一肩家國重,不忍聽淪胥。

 

      此诗为尹昌衡将军早年诗作,入选《止园诗钞·首册》,又见幼铭《尹太昭小传·诗文》,题为《题姊妹共照》(见《尹昌衡集》第二卷466页注)。此诗应作于留学日本期间,见姐妹照片因感而作,并题写在照片上。作者身处异国他乡,与家人暌隔日久,数年未曾谋面,见照片如同亲睹,竟不忍释手,细读诗句足见诗人骨肉情深,而又绝非仅局囿小家亲情之限,字里行间彰显忠孝大义,如日月之明。

 

深愛鍾毛裏,多情戀畫圖。

同胞骨肉,自幼深情,隔绝日久,见小照如亲睹其人,竟不忍释手。

 

毛裏,一奶同胞之喻。《诗·小雅·小弁》:“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畫圖,指同胞姐妹照片。

 

摧心嫌獨木,依肘此雙瑜。

昌衡独子,忠孝难全,所谓“独木难支”,故此摧心,因有姐妹而得相助,此即“依肘”之谓。

 

瑜,美玉,以喻美女;双瑜,此处喻指照片中姐妹两人。

 

注:尹公同胞姐妹四人,1920年尹将军脱身囹圄之灾,从北京返回成都以后,亦同姐妹四人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亲笔题写旧诗,见文末所附照片《潜庐并蒂图》。

 

偃蹇慚巾幗,低徊屬女媭。

此两句意思是说,旧时代风俗,女子颇多自惭、低徊心态,因局限传统礼法,未肯作为。

 

偃蹇:(1)隐居而未曾显达。[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元]萨都剌《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摶。”(2)宛转委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颜师古注,引张揖曰:“偃寋,委曲貌。” 

 

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用以代指女性。 女媭:《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水经注·江水》引用袁山松说,认为“女媭”是“屈原贤姊”。

 

一肩家國重,不忍聽淪胥。

此两句既是自勉,也是对姐妹的激励,嘱托姐妹,不必因女流之属而自卑,为家为国,自当担起责任。

 

沦胥

受到牵连而遭遇苦难。

《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完全丧失。

《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搢绅沦胥而覆溺。」

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三出》:「举国沦胥,我将安往?

  沦胥,1.相率牵连。 2.泛指沦陷﹑沦丧。



《止園詩鈔》選注

止園詩鈔選注説明

《止園詩鈔》一、二冊,計收尹公昌衡先生古、近各体詩作都三百二十一題,四百四十一首。從中選出一百二十四題,二百十首;又從《太昭小傳》和《勸將篇》中選出兩首增入,共得126題212首。為便于觀覽,分別按体裁列爲四言、新樂府、歌行,五古、七古,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包括排律),可以說無体不備。

詩為心聲。對於尹昌衡這樣一位辛亥革命的共和元勳和中華民囯的開國上將來説,他的事功既已顯赫,他的學術也成就卓著;而他的詩,則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窺見其心靈的的窗口,使後人有幸得以了解一百年前,爲了結束中國的封建專制,追求自由民主,創建共和憲政的先驅者的心路歷程。毫無疑問,這對今天爲了爭取中華民族進一步獲得民主、自由和繁榮的人們來説,一定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和鼓舞作用。在這裡,向讀者介紹一首五律《困極有感》:

虎伏不厭穴,龍飛須上天。道宗三代上,文紹八家前。

孔孟去已遠,拿華非我先。會當闢奇境,獨拔五千年。

從詩的内容所反映的思想來看,這首詩應該寫于作者中年以後;在眼見自己參與開創的民主、共和、憲政的成果被剝蝕、變質,在對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前途命運進行了長時間、深層次的理性探索之後,處在理想的境界將要達到而又未達到,那一種高度的思辨困境之中。作者的感嘆反映了他的執着和堅持。在這裡,作者把他要追求的境界和未竟之業,作爲遺產和責任留給了後人。現在,我們可以具體地解讀一下這首五律:作者的視野和時空觀極爲寬廣——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一、二句是說無論“窮”或“達”,都不會放棄做人的原則,並以

Copyright © 2020-2021 彭州市昌衡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0035591号-1